国家网络安全
加强防范意识
共建网络安全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。网络空间天朗气清、生态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。网络空间乌烟瘴气、生态恶化,不符合人民利益。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、诈骗、攻击、谩骂、恐怖、色情、暴力的空间。对此,为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,公安部党委决定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, 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,坚持打防管控一体推进,持续加大全链条、全平台、全领域打击力度。
所谓“网络谣言”,系指通过网络介质(例如微博、国外网站、网络论坛、社交网站、聊天软件等)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。网络谣言主要涉及内容有突发事件、公共卫生领域、食品药品安全领域、政治人物 、颠覆传统、离经叛道等内容。同时,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的特点,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。
网络灾害谣言。指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,或捏造、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,引起公众恐慌,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。
网络犯罪谣言。指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,引起公众愤怒、恐惧,引发公众对政府、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,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,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。
网络恐怖谣言。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,引发公众恐慌,扰乱社会秩序,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,影响社会稳定。
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。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,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,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、销售者损失。
网络个人事件谣言。指针对某些个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,侵害当事人隐私,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。
网络谣言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、断章取义、移花接木等特点,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:
文章发布的权威性。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,判断其是否由权威机构或机构发布,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。
内容观点的客观性。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、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、极端言论、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。
浏览页面的健康性。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,将色情、浮夸等类型图片设置为封面,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、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。
民警提醒
编造、故意传播网络谣言,轻则承担侵权责任,重则罚款拘留,甚至涉嫌犯罪。另外,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,共同构建文明有序的清朗网络空间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请广大网民坚持理智分析和客观判断,不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,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“二传手”。不造谣、不传谣、不信谣,自觉抵制网络谣言,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。